找到相关内容137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羯磨济度禅戒相彰

    基本般若先教知“五蕴皆空”义,加实“应知受想行识,常与无常,亦复加是……凡所有色……悉皆无我”。然后对大乘空义,以般若慧“照见五蕴皆空”(心经)。“无人我寿者相”(金刚经)等,始能因观照般若禅行功力,定...

    晓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2665392.html
  • 王恩洋: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论(2)

      此复显示住不住施二种差别。有住之施,但有布施而无智慧,如彼盲人行于道路,亦有所行,行不定遵正道。亦难免人悬岩,纵有所至,所至不远。有漏之施,住我人相,或有过失,违于正道。或因行施,骄慢放逸,便人悬岩。但至人天不能远至涅槃也。不住法施,既有布施,复有智慧,如有目人,遵循正道,不入悬岩,远有所至。无漏之施,不住我人法非法相,离诸取著,直至涅槃也。故此喻如人暗无见,及如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也。  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4665412.html
  • 临济禅师语录讲话

    自觉心地前有一把“大舍火烛”,能照见“问法的人不是境碍心、事碍理,就是心碍境、理碍事”,所以诸方乃至文殊普贤于自陆地上各现一身问法,也都尽能分辨得很清楚,更不有疑谬。  蕾 语录  师示众云:“道流!...

    惟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0365621.html
  • 中国禅学的发展(下)

    成顿悟。  (四)渐修渐悟  如同磨镜,古时候,镜子是铜制的,先由粗糙的铜,慢慢地磨,直至平滑发亮,可以照见人影,整理衣冠。又如射箭,起初百无一中,渐渐百可中十,终于百发百中。  这四种中间,第一种“...

    胡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1265787.html
  • 圆满的成佛之境

    quot;是从主体能知的角度来看,"眼见"则从主体能见的角度来说。知见相应,方为"佛知见"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)。智顗解释智和眼的对应关系曰:"...

    沈海燕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0865841.html
  • 论三阶教与禅宗在思想上的接近

    予以特别重视的文献。譬如在据推测于东山法门系统中形成的《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》(P.2039)中,有如下论怵。  与佛同体,与法相应,身体无为,即合僧义,即是佛宝。觉照见心中三宝,复觉道  在身中。…...

    西本照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0166320.html
  • 弥勒法门——“真实大方便门”

    特别选择停留的净土。释迦佛曾在兜率天宫为白幢天子,向无数的众生开示正法。据经书记载,当时在围廊自然响起通过音律传来的燃灯佛的授记,于是,白幢天子威坐在宝座上,照见到自己诞生的洲、种姓、父亲、母亲、时间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1666398.html
  • 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

    显,出现这些通以后,那他更以为自己是开悟了。   以上这三种都是在慧解上不彻底,然后把自己理解来的修行路上的境界,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。你看这样加起来,定境里面有七种定境跟心经讲“照见我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1466660.html
  •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讲要

    涅槃者寂灭义,系就烦恼所知二障不生作用而言,然烦恼寂灭必於一切法之一切相如实照见,无丝毫迷惑障蔽者方为涅槃(此边於一切法无障碍,彼边烦恼最极寂静)。故佛与涅槃互相连带,不可分解,如人饮水,证知冷相,冷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366670.html
  • 南岳慧思---双开定慧(1)

    》中又说了: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五蕴是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色是指物质世界,后四者都是指精神世界。可见,唯心和唯物这两种主张都不是佛教的根本论调。   佛教对心和物是站在二者互动的角度来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2167186.html